
2025年10月11日下午14:00,由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新文科建设系列讲座”,邀请了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的黄悦教授,进行了题为《从寻根到重述——中国神话的跨媒介重生》的“交叉学科”讲座。在讲座交流中,艺术与传媒学院崔颖教授、巴胜超教授担任与谈人,师生们围绕传统中国神话在数智媒介环境中的转化与传播等论题,展开深入探讨。
整场讲座内容丰厚。黄悦教授首先从理论层面剖析了神话作为“民族记忆”的本质,及其在不同媒介中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产的机制。随后,她结合《哪吒之魔童降世》《封神》《黑神话悟空》等广受欢迎的文化产品,生动演示了神话形象与故事如何通过视觉设计、世界观构建和交互体验,从静态的文本走向动态的、可参与的文化实践。

她重点阐述了三个核心议题:一是新技术和新媒介为何对中国神话青睐有加?二是在新的创作机制中,其继承和转化机制有何特点?三是随着制作技术更新和传播媒介的变化,中国神话的文化逻辑如何演化?黄悦教授总结道,神话的跨媒介传播,终极目标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催生其内在生命力的绽放,使之成为滋养当代社会的精神资源。

整场讲座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交融中层层推进,为在座师生构建了从“文化认知”到“创意实践”的完整思维闭环,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神话当代价值的理解,更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传播注入了新的视野与动能。讲座中,她系统梳理了中国神话从口头传统、文本记载到当代影视、游戏、数字交互等多媒介形态的演变路径,强调神话不仅是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更是文化创新与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黄悦教授指出,跨媒介叙事为中国神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纵观整场讲座,黄悦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前沿的视野,完成了一场从“神话是什么”到“神话如何新生”的精彩阐释。她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外神话的知识谱系,更构建了一套清晰的跨媒介转化方法论,为古老神话如何突破时空界限。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成功地将神话这一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供当代青年理解和运用的“创意工具箱”,为在座师生未来在文化传承、数字创意与国际传播领域的深耕,注入了新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动能。
在互动环节,崔颖教授与巴胜超教授分别从媒介理论前沿与文化实践案例出发,与黄悦教授展开了精彩对谈,并引导现场师生围绕“当下神话的文艺改编”、“当代媒介如何承载神话的多形态编码”等前沿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交流环节
思想碰撞答惑解惑
在随后的同学提问环节,现场师生提问踊跃,黄悦教授与对谈嘉宾就多个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文化出海:忠实原著还是创新吸引?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赵泽瑞同学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提出了文化转译中“回归原著”与“创新吸引”的平衡问题,并询问游戏媒介在神话出海中的独特优势。黄悦教授指出,神话本身便是一首“变奏曲”,文化出海的第一步是“被看见”和“被喜欢”,应优先考虑通过多元化表达吸引海外受众,再引导其深入了解文化内核。她盛赞电子游戏是当前文化出海的“快船”,其强交互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意识形态的壁垒,让玩家在沉浸体验中接受文化内容。
非遗传播:如何跨越文化差异?

一位关注跨文化交流的同学询问了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非遗。黄悦教授提出“降低文化抗性”和“寻找文化最大公约数”的策略,并以李子柒的成功为例,强调应“跳出非遗讲非遗”,通过讲述传承人的故事,展现非遗在具体生活中的作用与情感价值,以人的视角重构国际传播的叙事。
技术赋能:视听奇观与叙事内核孰重?

一位戏剧与影视专业的同学以热播剧《凡人修仙传》为例,探讨了技术特效与故事内核的关系。黄悦教授认为,精良的视听奇观是加分项,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凡人修仙传》的再度走红,关键在于其“凡人”奋斗的叙事内核契合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这启示创作者在利用技术的同时,更应致力于讲好能引发共鸣的故事。
学术之路:从文学到交叉学科的跨越

在与谈中,黄悦教授还分享了自己从中文系到交叉学科的学术转型历程。她坦言此次跨界挑战巨大,但让她“眼界大开”,研究方法也从纯阐释性向实证性拓展。她鼓励同学们在求学阶段尽可能拓宽知识领域,并为有志于报考北邮交叉学科博士的同学提供了实用建议,展现了其作为学者与导师的真诚与担当。
符号转译与语言学实践

另有同学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翻译的角度提问。黄悦教授指出,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转译关键在于“再语境化”,需将符号置于对位的文化结构中理解;在语言翻译上,她援引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强调“翻译是结构的翻译,而非字词的翻译”,揭示了深层文化逻辑准确传递的重要性。
整场讲座在理论阐释与案例解析中层层推进,既有学术高度,又贴近创作实际,为在座师生提供了从“文化认知”到“传播实践”的完整思维路径,也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视野与动能。
链接:
黄悦,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青年英才,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名师,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世界汉学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神话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辑专家委员会“神话组”专家,教育部中外语合中心海外志愿者培训专家组成员,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民族大学数智与人文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国际传播,重点从事文化数字化、数字空间、数字人设计、文学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持续关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跨媒介转化与创意化传播。出版专著《神话叙事与集体记忆:<淮南子>的文化阐释》,《众神的新生》,CHINESE MYTHOLOGY A TREASURY OF LEGENDS:Creation;CHINESE MYTHOLOGY A TREASURY OF LEGENDS:Heros;CHINESE MYTHOLOGY A TREASURY OF LEGENDS:Immortals;CHINESE MYTHOLOGY A TREASURY OF LEGENDS:Mythical Creatures等;译著《千面女神》《灵境之光:塑造思维的凯尔特神话》《启智之火:塑造思维的希腊神话》《原神之力:塑造思维的北欧神话》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文字 | 罗奥搏
图片 | 代隆宇